
【商會建設】陽谷縣創新實施“商會+人社”菜單式服務助力企業紓難解困
近年來,陽谷縣聚焦企業發展需求,充分發揮工商聯、人社部門資源優勢,以鄉鎮(街道)商會為依托,推動實施“商會+人社”菜單式服務,以惠企政策落實落細落地助力企業紓難解困。
一、黨建為舵建“廚房”,丹心凝聚商會向心力
堅持以黨建為抓手,以政治建會、團結立會、服務興會、改革強會的“四會”建設為總體要求,確保基層商會黨組織把牢正確發展方向。一是抓組建,夯基石。在做好鄉鎮(街道)商會規范化運營的基礎上,全縣18個鄉鎮(街道)商會均組建了功能性黨支部,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充分發揮,黨建成效不斷彰顯。二是抓引領,強保障。選優配強商會組織黨組織書記與商會會長,充分發揮黨員干部先鋒模范作用。由商會所在鄉鎮(街道)黨(工)委副書記任商會名譽會長、分管民營經濟統戰工作的黨政班子成員任黨支部書記,為商會發展提供堅強組織保障。三是抓學習,定信念。遵循“小型、靈活、多樣”的原則,在每個商會黨支部建設黨員之家,規范“三會一課”制度,利用召開理事會、辦公會、會員大會、慶祝“七一”等時間節點開展學習活動。加強理想信念教育,進一步堅定民營經濟人士“聽黨話、跟黨走”的信心,不斷增強基層商會凝聚力、向心力。
二、多個渠道送“菜單”,廣泛征集企業發展需求
一是組建“商會+人社”宣講團,讓企業弄清人社“家常菜”。抽調工商聯機關及人社局4名業務骨干,成立政策宣講團,以各鄉鎮(街道)商會為單元,召集工商聯會員企業,分批分期舉辦人社惠企政策宣講會,通過動漫視頻、案例剖析、現場問答等形式深度解讀惠企政策的申領條件、辦理流程、補貼方式,累計舉辦商會專場宣傳活動30余場,服務企業700余家、職工3000余人。同時,系統梳理整合就業、社保、人才等方面的惠企政策,編制形成《人社惠企政策宣傳手冊》,宣講現場適時發放,向800余家中小微企業發放了近2000冊,打通政策宣傳的最后一厘米,真正讓企業學懂弄通會用政策。二是深入企業調研座談,為企業量身定制“專屬菜”。針對小微會員企業專職人資專員缺乏、對惠企政策理解和把握不到位的問題,縣工商聯組織召開縣人社局與各鄉鎮(街道)商會對接會,深入企業與老板“面對面”交流,根據企業特點和需求開出“專屬菜單”,讓企業自己“點菜”。其中,在走訪副主席企業陽谷縣狀元紅文化家具公司時,了解到受疫情影響,公司銷售收入下滑,企業經營出現資金困難的問題,工作人員專門向其介紹并辦理了小微企業創業擔保貸款政策300萬元,幫助企業渡過難關。三是拓寬信息反饋渠道,讓企業隨時隨地“網約菜”。為更加方便快捷搜集企業在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對人社政策的需求,在“陽谷人社”微信公眾號開通了“網上業務預約辦理小程序”、“溫暖人社”服務專線,及時推廣給執常委企業,工作人員日均接聽企業群眾來電30余次,在幫助企業群眾解決問題、廣泛征求意見建議的基礎上搭建起了親清“連心橋”。
三、集成聯動“炒菜”,解決企業急難愁盼問題
一是打造“盛世春和”電商產業園,助力企業打通線上銷售渠道。通過商會政策宣講、走訪企業,了解到企業、合作社發展電商銷售意愿強烈,但缺少電商直播帶貨人才。為此,縣工商聯聯合縣人社局、農業農村局,助力副主席企業山東乾者農業生態有限公司打造陽谷縣“盛世春和”電商產業園,全力構建電商人才培育、電商企業孵化、倉儲物流一體的集成化服務平臺,年均培育電商從業人員3000人次以上,為縣域特色產品“走出去”奠定堅實基礎。二是搭建“高校+”平臺,為企業發展培育技能人才。企業要發展,人才是關鍵。為更好滿足企業對技能人才的需求,縣工商聯、人社局、商會“手拉手”,借梯、借智、借力職業院校、技工院校,大力構建以行業企業為主體,以企業技能人才自主評價為抓手的技能人才培育體系。其中,2023年太平洋電纜等9家會員企業開展制造業技能人才自主評價,累計新增高技能人才1900余人,5人獲評省市首席技師榮譽稱號。三是發放創業擔保貸款,有效降低企業融資成本。與商業銀行合作,簽訂《會員企業貸款意向書》《戰略合作協議書》,大力推行貼息創業擔保貸款“就近辦”,設立33處創業擔保貸款合作銀行網點,全縣18個鄉鎮(街道)實現全覆蓋。2023年全年發放創業擔保貸款417筆、10455萬元,切實滿足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資金周轉困難。其中,阿城鎮湯海村通過發展蔬菜大棚產業吸引年輕人返鄉創業,但建棚資金普遍存在缺口,縣工商聯、縣人社局聯合經辦銀行通過實地考察該村種植規模和實際資金需求,為22名大棚種植戶統一發放220萬元創業擔保貸款,“萬企興萬村”行動注入了“新動能”。
四、線上線下“端菜”,打造便捷高效服務保障網絡
一是開辟智慧就業渠道,為企業提供多元用工保障。組織商會、人社局開展企業用工專項調研,摸清企業用工需求,發揮“陽谷人社”微信公眾號智慧就業專欄作用,企業招人才、用零工,實現一鍵掌上辦。2023年,舉辦商會專場、民營企業服務月、春風行動、百日千萬招聘專項行動、金秋招聘月等線上線下招聘會47場,通過陽谷人社公眾號、聊城智慧就業平臺等渠道發布招聘信息4000余條,累計提供就業崗位18000余個,達成就業意向2700余人次,就業工作被《人民日報》報道,典型做法被省委改革辦宣傳推廣。二是打造政務服務品牌,高頻事項實現“打包辦”。為更好服務企業發展,打造“陽光辦、舒心辦”政務服務品牌,成立了聊城首支“金牌管家”服務民營企業團隊,著力推動就業、社保、人才等105項業務實現“一窗通辦”,50項即時辦結服務事項,從接收材料到辦結原則上不超過20分鐘,11個群眾眼里的“一件事”實現“一鏈辦結”,業務辦理效能整體提升50%以上,讓企業辦事成本“一降再降”。從項目手續辦理、企業開辦等維度優化營商環境,為企業節約費用160余萬元。三是探索創新維權機制,構建企業發展和諧勞動關系。前移服務陣地,探索推行以各鄉鎮(街道)商會為單元,設立勞動者維權服務站,邀請專家、學者對服務站工作人員和企業經營管理人員、企業工會負責人員、員工代表進行專業培訓,勞動監察、仲裁等部門跟蹤指導,切實保障企業和勞動者的合法權益。持續推進電子勞動合同,104家企業簽訂電子合同1萬余份;聚焦工程建設領域舉辦在建工程企業調解員培訓班,110余名項目經理和勞資員取得調解員資質。在大型企業、企業數量集中片區、農民工聚集區建立勞動者權益保障服務室,建立行業性基層調解組織12個,配備調解員72人,為企業和諧健康發展保駕護航。